曾几何时,打工人有一个最大底气:大不了辞职开滴滴去!
【资料图】
这句话并非完全是调侃。中国网约车市场的崛起,吸收了大量社会就业。滴滴的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3月-2021年3月,滴滴在中国拥有1300万名年活跃司机,而2022年3月-2023年3月,这个数字变成了1900万,短短两年时间增长了近50%。
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30日,全国共有309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540.6万本。
而在2022年10月31日,这两个数字还分别为207家、254.5万本。不到3年的时间,分别增加了49.2%和112.4%。但令打工者逐渐笑不出来的是,网约车司机的暴增绝非好事。数据显示:网约车日均接单量则从2020年的23.3单/车到如今的不足11单/车。
这意味着,市场总体的盘子几乎没有变化,只不过是更多的人挤进了这个“就业收容所”,导致了司机们的人均收入大降。
其实,遭遇这样尴尬的不仅仅是网约车,同为打工人三大退路另外两个职业:快递员和外卖员,同样面临着人员增加,收入增长停滞甚至减缓的难题。
打工人的退路越来越窄,出路又在哪里呢?
劳动力大迁徙
“就业无底洞”也被装满了。
打工一词最早出现于香港。而这个说法在中国的全面兴起,则与中国劳动力两次历史性的大迁徙密切相关。
第一次劳动力大迁徙的节点是1991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这一年,中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下降,并且在此后三十多年内持续走低。这标志着,农业劳动力的不断迁移。
这个时期中国的制造业、建筑业飞速发展,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力军。大量农业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和建筑工人,并且以低廉的人力成本让中国“世界工厂”的称号享誉全球。
不过这当中隐忧也有不少。首先低廉的工资是中国制造的一种优势,但同时也是持续吸引劳动力的劣势;其次是长期枯燥无味的流水线作业,带来了反人性的工作体验,这在“富士康十三连跳事件”事件中达到了极端。
低端制造业的工作对于老一辈人来说或许还能接受,但对于80和90后来说,这样的工作吸引力实在太低。
于是新的历史节点到来,劳动力的第二次迁徙就顺理成章。
第二个历史节点出现在2013年。在这一年,中国的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数量出现了历史性的下降。随后两年,中国就业人员总量、一二产业人员数量全数下降,只有第三产业就业逆势上扬,成为就业市场最有活力的盘子。
那一年,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正式放开私人专车运营,并撒下巨额补贴。而之后入局的Uber、嘀嗒拼车、神州专车等等都意图用补贴获得市场主导权。补贴的诱惑让许多私家车主入局,同时也诞生了人数众多的专职网约车司机群体;
那一年,美团在你死我活的“百团大战”中胜出之后,开始推出外卖服务,外卖小哥登上历史舞台;
那一年,电商蓬勃发展的加持下,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91.9亿件,同比增长61.6%,成为有统计数据以来快递业务量的最高增速,也正式开启了中国快递的辉煌时代。
2023年3月26日报道,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表明,目前全国职工总数4.02亿人左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8400万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主要是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群体。
20%以上的人数占比令人不禁感叹:互联网带来的新兴业态如同就业市场中新开辟的蓄水池,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其他领域的水源进入。
由于池子太大,一度让人以为这会是一个“就业无底洞”。直到2022年,我们才发觉,这个池子也要装满了。
蓄水池已满
互联网经济的规模见顶了。
从理论上来说,互联网平台经济是无限大的,可以容纳海量的劳动力进入。
但很显然,中国互联网筑起来的这个经济大池子,从2022年开始“见底”了,其中原因主要在于人口数量、网民数量的见顶:
中国人口已经到达顶峰值。2022年末全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出现了几十年来的负增长。而且短期人口回升几乎没有任何可能;
网民数量基本达到极限。2023年3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
考虑到中国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81.8%,实际上网民的增量空间已趋近于无。
另外,消费能力的下降也在影响着互联网经济的规模。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3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8%,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下降0.2%。其中,消费主力军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391元,名义增长0.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7%。
消费人数见顶,消费水平下降。影响市场增量的两大因素双双疲软,让互联网经济的相关就业只能踩下刹车。
时代的尘埃,最终还是像山一样落在了每个人的头上。
根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2023年5月16日起,长沙市暂停受理网约车运输证新增业务。而在这之前,东莞、三亚、温州、济南、遂宁等多地已相继发布网约车饱和预警。即便是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今年1~3月,无论是日均订单量还是日均营收,都在逐月递减。
根据红星新闻报道,记者采访北上广深多位外卖骑手,较为一致的反馈是年后“人多单少”。这些全天工作的外卖骑手,现在普遍一天只有二三十单,而他们此前多的能接到五六十单。
高度依靠电商消费的快递小哥的日子也不好过。2022年,中国快递业务量和快递业务收入遭遇了有统计数字以来的最低增速,均不足3%。从而导致2022年人均快递使用量和快递支出几乎在原地踏步的状态。
对于很多打工人来说,所谓的“就业退路”实际上已经断了,眼前的工作更显珍贵。
第三次迁徙是否会来?
所有方向的核心其实只有一个:技能升级。
中国劳动力的前两次迁徙已经过去,那么第三次迁徙或许将会到来。笔者判断其方向有三。
第一,到农村去。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中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在经历了许多年的下降后,首次出现回升。
这或许是因为2022年的疫情因素影响。不过,农村人口的快速流出导致的空心化严重,使中国农业面临人口老龄化、农村耕种人口萎缩带来的重大挑战。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农业机械化、集约化、智能化生产进程的加快必不可少,而这需要新鲜、年轻劳动力补充进来,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稳定产出。
第二,当工人去。
中国劳动力大量从工厂中流出,促使了我国制造业中工业化、机械化和智能化的快速推进。在很多工厂,简单机械的流水线作业已经可以被机器人、机械手臂所代替。但技术型工人一时间难以被智能化取代,仍然有很大缺口。
在工业领域,正常的人才结构是1个科学家、10个工程师、100个技能人才。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高级技工占比 40%,德国高达 50%,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 5%左右。
第三,服务升级。
纵观网约车、外卖、快递等行业的发展,都是依靠野蛮的价格竞争、补贴甚至倾销而达成的迅速规模化。在粗放式的、份额为先的策略之后,其服务质量的升级是必须。这其中蕴含着一系列更加专业化的、需要被满足的细分市场需求。
总而言之,之所以打工人纷纷涌向快递、外卖、网约车行业,无非就是因为门槛低、上手快,挣得还不少。但是低技能属性岗位,或许在行业发展初期吃到红利,却一定会因为劳动力供应量的迅速增加,而最终被市场赋予与技能相符的价值体现。
要想保持打工人的“岗位自由”,所有方向的核心其实只有一个:技能升级。
就好像第一次劳动力迁徙,是基于义务教育普及,文化水平的提升;第二次的劳动力迁徙,是基于网络使用技术的普及。
整体上看,以网约车为代表的、各类第三产业岗位的困境,其实是社会经济变迁所产生的副作用。同时,也是倒逼整个劳动力结构继续向上提升的一个动力。
只是,并非所有人都能与时代一起向上。
标签:
曾几何时,打工人有一个最大底气:大不了辞职开滴滴去!这句话并非完全
伴随业绩不断高增长,电池企业海外市场需求不断扩容。近期国内锂电池龙
·排序算法是世界各地的计算机不断使用的基本功能,虽然数十亿人每...
6月,“世界环境日”“世界海洋日”相继而至。结合两个节日,中国银...
从第一款车极氪001发布开始,极氪就不断刷新中国汽车市场新记录
投资要点股权激励核心人才,彰显长期发展信心区别于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
”黄竞告诉记者,参加多届文博会,他明显感受到内地文创产业的蓬勃...
中远海控(01919)公布,董事会于2023年6月8日收到的辞呈,辜忠东因工
据6月8日公告,佳讯飞鸿控股股东林菁质押1355 38万股。林菁本次质押占
北交所存量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00家,较去年同期实现数量翻番。
从配置上来看,魅族20配置很全面,对得起自身定价,并且在外观设计上亮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于运全:短视频、网络文学、游戏是国际关注中国的
易车讯在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乘联会)今日发布的2023年5月全国乘用
公募基金新产品发行还在“熬冬”。基金发行的寒气传递到了6月,民生...
证券时报券中社讯,6月8日招商添兴6个月定开债基公告称,以6月5日为基
国内券商们怎么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住房和城...
市场弱势震荡、主要股指鲜有表现之际,上市公司的产业股东、董监高仍能
图为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停机坪。三亚凤凰国际机场供图中新网三亚6月8日电
去“最偏远”的山区找“最贫穷”的村民拍“最简陋”的房子讲“最悲...
据塔斯社报道,当地时间8日,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帕特鲁舍夫表示,
移动物联网终端将达百亿量级成数字化智能化社会重要基础设施近日,在第
快科技6月8日消息,今天下午,广东电信突发大面积故障,具体表现为无信
我们也看到,近期众多跨国公司高管纷纷掀起“访华潮”,对中国经济...
企查查APP显示,近日,无锡千帆竞桨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 2亿元
党史入目连接古今、先烈“行军”克难而行……在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
你们好,最近小信发现有诸多的小伙伴们对于手机位置修改器,手机位置修
今年ASCO前夕,无论是研发、临床的大咖,还是投资人,抑或是生物医药媒
XD潞安环(601699)06月08日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了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国金证券研报指出,索尼、苹果、Meta均于2023年发布重磅新品,或带动今